老年人骨痛要警惕多发性骨髓瘤
多发性骨髓瘤在老年人血液病中发病率较高,也容易被忽视。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出现全身性的骨质疏松;有的搬东西就一不小心就骨折了,这是病理性骨折。老年、营养不良和内分泌等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,但如果对症治疗后仍旧不见好转,就要警惕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。
大庆油田总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娄晔提醒大家:如果老人出现多发性的骨质破坏以及反复的骨折,要及时做一下骨骼影像学的检查,看有没有多发的骨破坏;然后查血和尿中的免疫球蛋白定量,血和免疫固定电泳,看看有没有M蛋白;如果发现了阳性结果就需要再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。
骨髓是一种像“海绵”样的物质,存在于人体较大骨头的中心,是血细胞(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)产生的中心。正常的浆细胞存在于肝脏、脾脏和淋巴结,发生恶变后才进入骨髓中。不正常的浆细胞又被叫做骨髓瘤细胞。骨髓瘤并没有实际存在的肿块,而是骨髓瘤细胞广泛分布在骨髓当中。被侵犯的骨髓和骨质常产生溶骨性改变。骨髓瘤细胞增殖会影响造血功能导致贫血,同时异常浆细胞产生的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,影响人体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,从而造成患者对细菌与病毒的抵抗力降低。
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,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,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(M蛋白)过度生成,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。这种疾病是一种“惰性”的血液肿瘤,起病缓慢、潜伏期很长。由于症状没有太大的典型性,所以患者容易走弯路,费尽周折,最后才发现是多发性骨髓瘤。
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个中老年的疾病,我们国家主要分布在50—65岁,西方国家统计出来的数据更晚一些,往往是60岁甚至70岁以上;多发性骨髓瘤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比亚洲国家高,黑人发病率比白人高。随着现在肿瘤发病率总体增高,加上诊断技术提高,医疗保险范围扩大后病人就医意愿提高,给人感觉这个病出现得也越来越多。目前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化疗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,疗效比较稳定。
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溶骨性损害、高钙血症、贫血、肾脏损害、感染,以下为这种疾病的多发症状:
1.骨骼症状:病人可感觉骨痛;身体的某些部位发现肿块,通常是骨骼病变(如颅骨、肋骨)的浸润扩展而成;在没有外伤的情况下出现自发性骨折,严重者可以出现截瘫。
2.免疫力下降:病人可以反复出现细菌性肺炎、尿路感染、败血症,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。
3.贫血:由于骨髓内瘤细胞增生,抑制了正常骨髓的造血功能,所以病人会出现贫血,少数人可以合并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。
4.高钙血症:广泛的溶骨性病变使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,引起血钙升高,病人表现为呕吐、乏力、意识模糊、排尿增多、或者便秘等。
5.肾功能损害:异常浆细胞在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同时,也产生多余的轻链,沉积在肾脏内,堵塞肾小管,引起肾功能不全。
6.高黏滞综合征:由于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(M蛋白)进入血液后使血管的通畅性出现问题,轻者出现微小血管循环障碍,病人可以出现“雷诺现象”,症状包括几个或几节手指或脚趾遇冷或情绪紧张后,指端变成苍白色之后转成青紫色,经搓揉或保暖后转为红润,在症状发作时可伴有局部麻木或刺痛。重者可表现出头晕、眼花、耳鸣、手指麻木、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、慢性心力衰竭甚至突发意识障碍。
7.淀粉样变性: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由于多余的轻链沉积在不同部位,形成淀粉样物质,称为淀粉样变性,可以表现为舌头肥大,腮腺肿大,心脏扩大,腹泻或者便秘,肝、脾肿大以及外周神经病变等。
如出现上述症状,要及时去血液科就诊!